本部落公告
喜歡讀書.願意分享2013/07/21
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
台中修習工廠(家庭教育)6
地點:台中市南屯區培德路
電話:04-23891726轉232(義1.2)
日期:102年06月18日
時間:13:00~15:00
主講:王易簡
主題: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
人生:隱藏著一條難以用肉眼窺見的引導線。
要擁有心安、隨順的生活,需要多多年的聆聽、觀察、學習、修正----
孝順需及時;為善在當下。
生命沒有意外,祂只是如實反射。
生命線、事業線、婚姻線---它是緊緊握在自己的手心裡。
“生死有命,富貴在天” “命裏有時終需有,命裏無時莫強求。”
在明理的時候,學習調整與改變;不要等到無奈臨頭,才想到要更改。
觀念:哀公問:「弟子孰為好學?」孔子對曰:「有顏回者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,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則亡,未聞好學者也。」論語雍也二
◎做對比認真做重要 ◎教對比認真教可貴
◎學對比認真學有用 ◎讀對比認真讀有益 ◎說對比認真說有功
想做─信受奉行
想做菩薩,就願意施捨幫助;想做農夫,就願意辛勤耕耘;
想做父母,就願意捨棄私己;想做觀護,就願意付出時間。
只要想做,就有機會「心想事成」。
所見所聞所學改變一生,不知不覺不習斷送一生。
將知識活用於生活中,才有機會將其轉化為學問;
將仁心融合於生命中,才能明白其中之正知道德。
道在行,不在知;若要行,先知道。知而不行非真知。
讀書不知活用,只是書奴。知而能行,俸祿自在生活中。
學佛,先把做人的基礎學好。
做人,先要知道什麼是過錯。
學《弟子規》是學習如何做人,不是學長養知識。
知識是他人的論述,學問是自己的體會加上生活印證。
弟子規:道人善,即是善,人知之,愈思勉。 揚人惡,即是惡,疾之甚,禍且作。 善相勸,德皆建;過不規,道兩虧。將加人,先問己;己不欲,即速已。
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
啟蒙千字文,孩童識字易;知行弟子規,未來生活順。

繼續閱讀
2013/06/20
聽聽---張釗漢醫師怎麼教導我們的日常飲食
張釗漢中醫師原始點療法-7聽聽 張釗漢醫師怎麼教導我們的日常飲食
片子有點長---請耐心看完,他多少都會讓您有收穫........
《薑粉製作與使用方法》↓
http://cch-foundation.org/?p=1357
張釗漢中醫師原始點療法-7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2C1Jgfl1-U
繼續閱讀
2013/05/29
謙讓------百年佛緣妙蓮長老 修持嚴謹重情義
謙讓------

百年佛緣妙蓮長老 修持嚴謹重情義 ---/5/29 | 作者:星雲大師 文/星雲大師
再說到妙蓮長老。他是安徽巢縣人,民國十年出生,比我長六歲;但討巧的是,我比他早半年受戒。按照叢林的規矩,戒臘高的人要在前面;雖然我早他受戒,但他年齡比我大,和他一起排班時,我都自願讓他走在前面;妙蓮老很謙虛,都讓我走在他的前面。他就是這樣推崇我,一路走來,我們也算是老友了。
妙蓮長老參學於蘇州靈巖山,繼承印光大師的宗風。民國三十八年前往香港,起初吃了許多苦,住過大嶼山,後來在青山閉關二十餘年。其間,修行「般舟三昧」達十次,每次三個月為一期,可見他悲願弘深,修持嚴謹,讚美他是有道高僧,也不為過。
⋯⋯
記得民國六十幾年,他前來台灣時,最初掛單在佛光山位於台北民權東路的別院─普門寺。當時,我經常到普門寺講說《金剛經》,都會看到一位老和尚,坐在前排專注聆聽。有一次下座後,我跟他請教,才知道他是妙蓮長老。
他跟我也不多言語,也不和信徒應酬,每次聽完我講經就回寮休息,就這樣,長達一、二年之久。我不知道他掛單普門寺的目的為何,但他也不和普門寺的信徒來往,只是白天外出,晚上回來。想來,是他做人周到知趣,覺得不方便住在普門寺,卻又和普門寺的信徒來往,好像在利用關係一樣。我想,他白天出去,應該都是到他自己的信徒家中訪問,去做家庭普照吧!
爾後,我忙著佛光山的開山工程、從事國際佛光會世界的活動;民國七十五年時,他到南投埔里開山,沒多久,靈巖山就莊嚴巍峨的樹立起來了,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蹟。我很欽佩妙蓮老,他到底是有修行的人,好像建設靈巖山比我建設佛光山還要容易一些。
妙蓮老也經常到佛光山來,有一次,特地交給我三百萬,說是他自己的捐獻,要我把大雄寶殿重建得更寬、更深。但是,當初土地的問題,不是那麼的容易解決,尤其是鄰近地主的漫天喊價。佛光山就這樣從一萬塊錢一甲,到十萬塊錢一甲,逐漸又漲到一百萬塊錢一甲、三千萬塊錢一甲,到現在,已經是一、二億元才能買到一甲。這幾十年來,佛光山雖然辛苦買地,但是佛光山也沒有窮,而那許多賣地的人也沒有富貴啊!
我想到開山過程的點滴,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會知道,妙蓮老自己也在建寺院,仍關心我的大雄寶殿建設,實在感念他的情義相挺。(上)
http://www.reocities.com/putisato/4-10.htm

百年佛緣妙蓮長老 修持嚴謹重情義 ---/5/29 | 作者:星雲大師 文/星雲大師
再說到妙蓮長老。他是安徽巢縣人,民國十年出生,比我長六歲;但討巧的是,我比他早半年受戒。按照叢林的規矩,戒臘高的人要在前面;雖然我早他受戒,但他年齡比我大,和他一起排班時,我都自願讓他走在前面;妙蓮老很謙虛,都讓我走在他的前面。他就是這樣推崇我,一路走來,我們也算是老友了。
妙蓮長老參學於蘇州靈巖山,繼承印光大師的宗風。民國三十八年前往香港,起初吃了許多苦,住過大嶼山,後來在青山閉關二十餘年。其間,修行「般舟三昧」達十次,每次三個月為一期,可見他悲願弘深,修持嚴謹,讚美他是有道高僧,也不為過。
⋯⋯
記得民國六十幾年,他前來台灣時,最初掛單在佛光山位於台北民權東路的別院─普門寺。當時,我經常到普門寺講說《金剛經》,都會看到一位老和尚,坐在前排專注聆聽。有一次下座後,我跟他請教,才知道他是妙蓮長老。
他跟我也不多言語,也不和信徒應酬,每次聽完我講經就回寮休息,就這樣,長達一、二年之久。我不知道他掛單普門寺的目的為何,但他也不和普門寺的信徒來往,只是白天外出,晚上回來。想來,是他做人周到知趣,覺得不方便住在普門寺,卻又和普門寺的信徒來往,好像在利用關係一樣。我想,他白天出去,應該都是到他自己的信徒家中訪問,去做家庭普照吧!
爾後,我忙著佛光山的開山工程、從事國際佛光會世界的活動;民國七十五年時,他到南投埔里開山,沒多久,靈巖山就莊嚴巍峨的樹立起來了,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蹟。我很欽佩妙蓮老,他到底是有修行的人,好像建設靈巖山比我建設佛光山還要容易一些。
妙蓮老也經常到佛光山來,有一次,特地交給我三百萬,說是他自己的捐獻,要我把大雄寶殿重建得更寬、更深。但是,當初土地的問題,不是那麼的容易解決,尤其是鄰近地主的漫天喊價。佛光山就這樣從一萬塊錢一甲,到十萬塊錢一甲,逐漸又漲到一百萬塊錢一甲、三千萬塊錢一甲,到現在,已經是一、二億元才能買到一甲。這幾十年來,佛光山雖然辛苦買地,但是佛光山也沒有窮,而那許多賣地的人也沒有富貴啊!
我想到開山過程的點滴,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會知道,妙蓮老自己也在建寺院,仍關心我的大雄寶殿建設,實在感念他的情義相挺。(上)
http://www.reocities.com/putisato/4-10.htm
繼續閱讀
2013/05/29
善用利害關係
【親近孫子兵法】善用利害關係2013/5/29 | 作者:姚儀敏

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洛克斐勒曾說:「競爭的結果會造成滅亡,唯有合作才是王道。」一個很努力的人,終究是拚不過一群很努力的人。
但是要怎樣才能讓大家放棄單打獨鬥,願意攜手合作呢?
《孫子兵法》提出的辦法是──「陷入絕境」,因為人在緊要關頭,除了會產生不服輸的心理,咬牙苦撐下去;同時求生的意志,也會讓部隊想衝出一條活路,甚至無條件的和其他人共同面對險境,就像左右手互相幫忙一樣,尋找拚拚看的機會。
《孫子兵法‧九地第十一》舉例說:「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,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。」這裡提到吳國人和越國人長期不對盤,本是對頭冤家,但是當他們同船渡河,遇上大風浪時,不得不放下仇恨心態,共度難關。
原來,「利害關係」才是把彼此綁住、相互救援的主因。
所謂利害的結合,就是有利可以一起合作,沒有利就開始計較,甚至成了敵對關係。
那些高明的將領懂得利用這種利害得失的槓桿,讓部隊在進退攻守,尤其在逃避追殺的困境中發揮力量,就像人的雙手,即使在大腦中樞沉睡的狀態下,也會無意識自動幫忙對方。
所謂的利害關係,並不是完全不管別人死活,〈九變第八〉說:「智者之慮,必雜于利害。雜于利,而務可信也﹔雜于害,而患可解也。」
孫子認為,一個合格的將領,對事情的考慮必須兼顧利害兩方面;在不利的狀況中,考慮有利的一面,可以堅定信心;在有利的狀況中,考慮有害的一面,可以化險為夷。
這樣,不但顧及部隊的利益,又能隨時因應情勢變化,避免陷入當局者迷的窠臼中。

繼續閱讀
2013/05/29